台灣撞球介紹
內容目錄
Toggle你會打撞球嗎?應該說,你打過嗎?
你聽說過台灣從前在外可是有「撞球王國」的美譽嗎?
你知道台灣撞球界目前的窘況嗎?
若你對撞球的印象還停留在「歹囡仔」,你應該要點進來看看。
沒錯,小編直言這篇是在「業配」撞球。
台灣撞球還少一份支持,希望在閱讀後也能聽見你的加油聲。
更多相關:最頂級撞球賽事來了【撞球運彩】該怎麼玩?秒懂斯諾克賽制
台灣撞球名人
小編國高中的時候常被爸媽和老師警告不可以去撞球館或保齡球館(小編的學校後門剛好有兩間撞球館和保齡球館),致使小編有很長一段時間見到玩撞球或保齡球的人都會覺得很可怕⋯⋯直到小編在新聞上看到「柯秉中」的報導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誤會了他們這麼多年。
「柯秉中」是台灣撞球名將,說他是撞球界的「台灣之光」可不是誇大其詞。柯秉中目前在世界花式撞球協會排名高居世界第一,雖然2010年參加亞運國手選拔未能選上代表隊,又遇上2014年亞運取消撞球項目,但亞洲撞球協會(ACBS)日前宣布,撞球項目將重新納入2030年舉辦在卡達杜哈的亞運。
儘管ACBS沒有明確說明撞球項目將會有哪些競賽項目進行,但相信不僅有柯秉中感到躍躍欲試,台灣其他撞球好手和球迷同樣期待再次為國爭光。
其實台灣在撞球項目一直都有不錯的成績。從西元1998年起連續四屆亞運的撞球項目平均會有一面金牌,這些年總共斬獲了8金、5銀、8銅。若不是2014年的仁川亞運取消撞球項目,相信小編現在拿出來跟大家分享的成績單會更加亮眼。
關於撞球的歷史
撞球(billiard sports)除了基本規則以外,在世界多國也派生出多種玩法。撞球的起源地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說是西班牙,也有人說是英國、法國。大家各執一詞,卻沒有人針對這項爭議為自己的看法整理出一個較有系統的意見。不過關於起源時間,大家一致公認是在十四、十五世紀間。撞球的雛形應該是一種在草地上進行的戶外運動,以兩顆小圓石做「球」,再把一隻長曲棍靠在肩上,握著另一端去打擊圓石,使其滾動並與另一顆圓石相碰。
後來歐洲不知道哪個國家的人突發奇想,將遊戲場地移至室內,改在四面有匡圍住的桌面上進行。遊戲方法一樣是以取棍擊打圓石(或球)使其相撞而得分,這一次「創意」舉動成為促成了首次的「無袋式撞球比賽」。美國的玩法則比較偏向於「槌球」。他們在檯面上豎立金屬球門,並使球通過球門得分,為未來的「落袋式撞球」奠下基礎。
延伸閱讀:玩家實測【5大線上娛樂城排行介紹】讓你不花冤枉錢!
細分撞球類型
前文提到撞球在世界多國派生了不同的規則與玩法,你知道在台灣最流行的花式撞球其實就是指美式撞球嗎?這邊我們來稍微介紹一下有哪幾種吧!
開侖
用以進行「開侖」的球桌沒有設置球袋,主要流行於歐陸地區以及日本、韓國。開侖撞球中還有「四球競賽」、「三球競賽」、「自由球」、「障礙線」以及「三顆星」等比賽方式,但基礎玩法不變,都是以球桿撞擊母球並使其與其他球碰撞。
美式撞球
美式撞球又稱花式撞球,是最為人所知的且津津樂道的一種撞球。因使用不同顏色的球作為子球而得名「花式撞球」。球桌設有六個袋口,擊球目的在於撞擊母球並間接使子球落袋。著名的比賽方式有「14.1」、「8號球」、「9號球」及「10號球」等。
斯諾克與英式撞球
球桌與美式撞球球桌的一樣,都設有六個袋口,擊球目的也在於使子球落袋得分。但與美式撞球的遊戲規則相左,且配置的細項也有所不同。相較於美式撞球,斯諾克與英式撞球的桌面更大,球和球袋袋口更小,進球困難度也來的高。斯諾克的用球是十五顆紅球搭配六顆不同顏色的色球與一顆白色母球;英式撞球用球部分較為簡單,僅使用白、紅、黃三顆球。
俄式撞球
球桌的規格與斯諾克、英式撞球的相近,但球體較大而袋口較小,是所有撞球運動中最難進球的分枝。使用十五顆白色標注號碼的子球以及一顆紅色母球,有「自由派」、「混合派」、「動態派」三種競賽方式。
瓶式撞球
瓶式撞球的球桌中樣會放置幾個小「保齡球瓶」,得分是透過規則以球撞倒一定數量的小瓶。
「義大利瓶式撞球」是最流行的瓶式撞球玩法之一,球桌使用沒有設置落袋的開侖式球桌。另一個廣受喜愛的瓶式撞球玩法是「丹麥瓶式撞球」,與義大利瓶式撞球不同,球桌使用美式撞球球桌,又依據擺放的小瓶數量分為「5瓶」和「9瓶」兩種競賽方式。
延伸閱讀:最新【戴資穎世錦賽決賽直播】線上看!還不來幫⼩戴⼀起加油?
台灣撞球界近況
對撞球稍微了解了之後,我們再回到台灣撞球。相信許多人以前都對撞球有「菸」、「酒」、「圍毆」等負面印象,難怪師長總會告誡學子不要靠近撞球間,也可能在無意間扼殺了無數的好苗子。
但其實大家都沒想過,把一件事情的責任歸咎在一個無機物、死物身上非常沒有邏輯,因為做出壞事的是「人」。或許到了某個平行時空,說不定你會發現被冠以這種無理刻板印象的是棒球、籃球或是網球⋯⋯只要想想就覺得不對勁吧?
中華民國撞球運動協會在1990年成立,彼時台灣大眾對撞球的態度仍舊不友善。幸好在撞壇前輩與人士的努力推廣之下,台灣舉辦了不少國際性比賽,在訓練優秀選手的同時也培育出不少裁判,成功洗刷了撞球的冤屈。
西元1997年開始在緯來體育台辦的「職業撞球大賽」更是將台灣撞球撞上巔峰,讓台灣一度獲得「撞球王國」美名。然而好景不長,繼2014仁川亞運停止撞球競賽項目後,2015和2016的職業撞球大賽停辦,國際賽也退出台灣舞台,使得台灣的撞球好手們一時之間不知何去何從。
雖然撞球相較於其他運動職業生命較長,但就如同中職與超籃等體育賽事,一旦少了企業的贊助就很難辦成比賽。而在台灣打球的球員少有月薪制,大部分走的是盃賽或聯賽制。可想而知在台灣撞球低迷的這段期間,有許多球員少了生活上的依靠。
幸好,他們沒有因此自暴自棄,將舞台轉移到世界各國的戰場繼續磨練。若看全球排名,台灣仍然稱得上撞壇強國,當之無愧。小編雖然希望能再次看到台灣「撞球王國」的全盛時期,但苦於沒有企業贊助,要回到以往榮景怕是也難了。
前面雖然說到撞球的職業生命和其他運動相較之下更長,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想要長久發展網球還是得靠不斷培育後起之秀,不能單靠早已闖盪出名好的那些老選手。2030卡達杜哈亞運,期待能讓世界再度看見曾經的撞球王國,也期待國內企業還能像從前那樣大力支持台灣撞壇。